京剧白毛女全部曲谱《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的奠基之作,也是延安文艺的代表作,"解放区文学"的新方向。其创作和修改历时八年之久,唱词的愈加精炼,情节的愈加紧凑,人物性格的愈加强烈,使它日臻成熟,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的《白毛女》也精彩纷呈。电影版是"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京剧版则是革命现代戏的开端,芭蕾舞剧版被奉为"文革样板戏"的经典之作。这个经典化的过程,铸就了《白毛女》经久不衰、永垂不败的魅力。
1942 年 5 月,+++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明确表示要想战胜敌人不能仅仅依靠拿枪的军队,还应重视文化的军队,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两支军队"论表明了+++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解放区文艺界寄寓的厚望。《讲话》在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宽泛而深远的影响,延安及各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的号召,纷纷到民间去,同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与他们并肩聆听民间淳朴清美的歌声,共同采集民间真实感人的故事传说。文艺工作者们谨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作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群众中搜集到了众多文艺创作的素材。于是,一批又一批反映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活、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像雨后春笋般迅速产生。
当时,担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召集了曾去采风的文艺工作者来开会,意在商量为"七大"演出献礼节目。会上,曾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的邵子南便把他收集的关于"白毛女"的民间故事做了详细地汇报。一九四零年,在晋察冀边区的广袤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故事。一个头发雪白、全身发白的"仙姑",时常夜间出没在奶奶庙,还命令村民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上供。若村民稍一疏忽没有上供,神坛背后便会发出骇人的怪声。村民们被吓得心惊胆战,所以每月定时去上供。该地区解放后,人们对"白毛仙姑"的存在还是深信不疑。一位八路军的区干部却对此深感怀疑,于是便决定和锄奸组长去一探究竟。当晚,俩人躲在奶奶庙的一个暗处,待到"白毛仙姑"现身并准备拿着供品离开之时,区干部纵身而出,大吼一声问"仙姑"是人是鬼?"仙姑"一惊,欲扑向他们,但区干部开了一枪,她起身便狂奔离去。二人穷追不舍,在黑暗残破的山洞里发现了"白毛仙姑"抱着一个"小白毛"。当区干
部拿枪对着"白毛仙姑"时,她却猛然跪倒,哭得伤心欲绝,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她本是一名佃户的独女,九年前芳龄十七八,聪明漂亮。无奈村中有一地主,平日里总是骄奢淫恶,见女子年轻貌美便想占为己有,甚至借着讨租的名义逼死她的老父,将女子带回自己府上,强占并玷污了她,致使女子身怀有孕。但好景不长,恶霸地主对孤女弃之如履,企图害死她之后迎娶其他姑娘。一个慈善的老佣人得知后放走了她。逃出地主家后,女子无处藏身,被逼无奈下只能住进山洞并生下孩子。由于在山洞中见不到阳光吃不到盐,久而久之女子就变成了满头白发,甚至全身发白。背负着仇恨和辛酸,她发誓要坚强不屈地活着,为被逼死的老父和自己报仇。但迫于现实,她只能利用村民对鬼神的敬畏,靠奶奶庙里的供献度日。区干部听了"白毛仙姑"的倾诉,不禁为之落泪。随后,他告诉"白毛仙姑",现如今八路军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过去那些封建地主为虎作伥的苦难日子已经结束了,新社会里,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最后,他们带领"仙姑"走出了山洞,使她重新作为一个"人"过上了从不曾奢望过的自由幸福的生活。
周扬听后拍手叫好,认为可以写成歌剧,并指出这个故事极具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还具有现实主义的依据。当时周扬便指定时任鲁艺戏音系副主任的张庚同志成立了创作组,主要负责《白毛女》剧本的创作和演出。周扬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最终发掘出了富有重大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确定之后,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张鲁、马可等五人作曲的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创作。时年二十岁的贺敬之饱含诗人的才华与作家的情怀,开始昼夜不停地创作。高强度的创作使他过度劳累病倒了,所以剩下的一章便由丁毅来接手完成。
1945 年 4 月 22 日,在中共七大召开之前,作为献礼节目的《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里隆重首演。大礼堂内座无虚席,甚至门窗上都挤满了人。且中共中央的领导人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前来观看演出。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凄怨起伏的情节,深刻精湛的表演,深入人心的唱词,深深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观众,为之心酸,为之动容,为之落泪。起伏曲折的情节牵引着观众的情感,喜儿撕心裂肺的唱词如同撕碎了观众的心,喜儿走出山洞仿佛给了观众现实的希望,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带领着观众走入低谷,
又冲向光明的未来。演出结束之后,全场的掌声震耳欲聋,为喜儿,为穷苦人民,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新中国! 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延安各单位皆来邀约《白毛女》剧组去演出,演出接连不断地继续着,而且场场爆满,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作为一部饱含人民群众深重情感的歌剧,《白毛女》第一次彻底打破了年龄、职业、性别、阶层等的界限,被人民群众广泛传唱。
《白毛女》是一部在群众中生长、汲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之后而逐渐完善成形、完成其经典化历程的作品。不间断的演出是当时《白毛女》在人民群众当中的主要传播途径。在从未停止的剧组演出过程中,《白毛女》剧本的改编修进工作也同样从未停止。历年来,全国的各大出版社相继编辑出版了各个版本的《白毛女》,如 1945 年延安新华书店版,1946 年太岳新华书店版,1947 年 10 月东北书店版,1949 年至 1950 年由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版,1985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编纂的"延安文艺丛书"《歌剧卷》中收录的版本,还有 2000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等。据不完全统计,《白毛女》的版本大约有八十种,而外文版本则多达三十三种。由此可见,《白毛女》不只是在国内各地区大面积传播,更是风靡国外各地。直至当今,对《白毛女》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解析,充实了其文本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但最具研究价值的当属 1945 年的第一版,以及 1946 年、1947 年和 1950 年的三次修改本。
时至今日,提到"红色经典",人们都还会想到《白毛女》——这部承载了一个时代、拯救了万千农民心灵的作品。恶霸地主早已不复存在,受压迫的农民杨白劳也被时代的浪花所覆没,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农民阶级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结束在苦难的日子里。从最初的一个悲凄的民间传说,到改编为结合了浪漫主义和政治色彩的"红色"歌剧,作者秉持《讲话》中的创作原则而创作,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政治主题框架,一步一步走向红色经典。而这样一个经典的诞生,是历经岁月的冲刷和沉淀,作者数次的精修细改,以及主题不断深化完善而获得的。
(一)主题的突出与清晰
今天看来,《白毛女》的数次修改,不仅仅是民众智慧的集中和作者文学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从民间传说到歌剧的转变,再到后来的各个版本的演变,《白毛女》见证了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历经了革命历史的浪潮,岁月流变,历史积淀,必然更深入人心。远离了革命战争的年代,剥开了时代背景的纱帘,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地主黄世仁的恶霸形象愈加让观众愤恨,丑恶的嘴脸,无恶不作;狗腿子穆仁智的欺软怕硬、谄媚得意更是为旧社会增添浓黑的一笔。正是这黑暗的旧社会,将一个纯真烂漫、豆蔻年华的女子,活生生变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存在。反观喜儿,她早已抛开了封建女性的软弱愚昧,挣脱了传统贞操观念的桎梏,逐步成为反抗者的"领军人物",为迎来新社会撕开了厚重的幕帘。两个"极端"的反差,是"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反差,也是两者的统一与升华。在当今的时代浪潮下,退却了鲜华的外衣,洗尽了纤尘,屹立不倒、愈发清晰的是剧本从始至终所致力于表现的新旧社会变迁带给人民群众生活变化的主题。
(二)艺术性的增强
时代的车轮在向前滚动,愈发清晰地呈现的不只是《白毛女》的主题,同时,还有日趋
完美的舞台效果,以及作品逐渐增强的艺术性。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白毛女》的演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道具的破旧,布景的灰沉,器材的单一都让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作品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时代也在进步,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原本不能得到满足的物质需求,现今应有尽有。宽敞的场地、多样的道具、精美的布景、舒适的着装等等,都让演出的效果日趋完美。不仅如此,张鲁、马可、瞿维等作曲家在继承了传统,间音乐精髓的同时,有机地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作曲的技法,并与我国的古典戏曲完美糅合,以秧歌剧为基础,创造了新的歌剧形式,使得《白毛女》的艺术表现空间得到拓展,艺术水准也逐步提升。《白毛女》不再只是一部的歌剧,还是"艺术品"——中国歌剧史上的瑰宝。
(三)多种艺术形式的诞生
二十世纪的艺术舞台,多方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白毛女》这样的文学瑰宝必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放光彩。于是,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潮流中,基于歌剧版的发展,催生了《白毛女》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在艺术家的眼中,文学作品似乎与其他艺术形式长期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相似的故事性元素,都运用背景、人物、情节、行为、主题和象征来讲述故事。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歌剧版《白毛女》的诞生,再到电影版的拍摄,以及京剧、芭蕾舞剧的改编,《白毛女》沉积了数十年的历史打磨,经历了各种版本及文体形式的变迁。歌剧《白毛女》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新方向,电影版是"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京剧版则是革命现代戏的开端,芭蕾舞剧版更是被奉为"文革样板戏"的经典之作。这七十余年,也是《白毛女》从小故事走向大舞台的漫长的经典化历程。
中国革命斗争的年代,《白毛女》就像人民的土地上播种生根的种子,在群众的灌溉下发芽,在作者的笔下破土而出,抽芽生枝,在日益粗壮的枝干上,修修剪剪,日趋健壮,长成参天大树。大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她仍在蔓延根枝,不垂不败。那一句句唱词,一段段对白,一幕幕情景,皆为深思熟虑、细细斟酌而来。穿过风沙雨雪,见过沧桑事变,方成经典。
京剧白毛女见喜儿沉沉睡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