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行业突然哑火?从入门到放弃,为何到进阶阶段的断层如此严重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80年代的歌 赵雷吉他谱民谣行业突然哑火?吉他从入门到放弃,为何到进阶阶段的断层如此严重?   (全文3071字,需要阅读时间为4分钟)   大约是从17年开始,曾经属于边缘小众人群的亚文化开始悄然进入了主流视野,说唱和街舞,包括乐队相关的节目都被各大视频网站做成了爆款综艺,而相关的参赛选手、表演者也在各大音乐节或是别的音乐综艺里上崭露头角,事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   于是人们不禁开始调侃,当下的年轻观众追赶潮流的方式是“前年听民谣、去年玩说唱、今年追街舞”,但令人尴尬的是,一份来自于百度指数的搜索数据显示,从17年亚文化走入主流视野被做成爆款综艺到今天,“民谣”一词的相关搜索量只是昙花一现的曾在17年小小地攀登上了搜索高峰,之后便一路走低保持着平稳的1000左右的搜索日活。与此同时,前两年在各大音乐节上观众趋之若鹜的民谣歌手也渐渐地被说唱歌手所取代,不禁让人想要问一句,蓬勃发展的民谣音乐为何突然哑火了?   (百度指数截图,2016-2022)   公司里的同事曾开玩笑地表示,赵雷一首《成都》养活了太多太多吉他品牌方与制造商——在那个大街小巷都试图把自己包装成玉林路的尽头的几年,不知有多少文艺青年冲动下单购买吉他,只为了能学会弹一曲《成都》来实现自己可以和女神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愿望,就连隔壁指弹的爱好者们在练琴时也逃不掉被家人质问“你不会弹成都,还弹什么吉他?”的尴尬提问。   不过,冲动也好,尴尬也罢,跻身进入了“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在这首《成都》的作用下,依然给不少厌倦了快节奏城市生活的青年们戴上了一层悠闲舒适的滤镜,在经济增速和文化娱乐方面也是不断地被注入新鲜的活力,还滋生了一批“蓉漂”群体,可民谣吉他音乐却与之相反——在17年迎来极大的热度后便持续走低,再逐渐被嘻哈说唱、街舞等相关亚文化后来居上所取代,这样的现象不禁想让人疑惑,当初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谣爱好者、吉他爱好者们都去哪里了?   同样是来自于百度指数的数据显示,与“吉他”相关联的关键词大多都是零基础、入门与教学;无论是在Quora还是在各大内外网的吉他论坛上,关于“Why do beginners quit learning guitars so easily”(为何初学者很容易放弃学习吉他)的提问与文章都是层出不穷;最直观的数据案例来自于我们建立的吉他交流社群——在调查每一个群友的琴龄时,超过80%的人都是集中在0~3年,高于这个数值的寥寥可数,而这还只是登记的最初入坑的时长,如果严格计算有效练琴时长,这个比例还会更加拉大,而根据琴友们所提供的信息,琴龄超过3年中的大部分人到目前为止也仅仅掌握了照谱弹的能力,并不具备扒带或是改编的能力。   (百度指数“吉他”关联词条截图)   由此看来,对于吉他的学习,从入门到进阶似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断层,这一点无疑是让人困惑的:吉他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乐器,曾在60年代与蓬勃的摇滚文化一起站在过世界的舞台中央,又在游戏《吉他英雄》发行后被推上了另一个发展的高峰。以其在西方国家和日本都有着很高的普及率这一点来看,按理说对于这个乐器的教学早该形成了一定标准化的培养和体系;同样在中国,民众对其的熟悉程度无疑也证实了它的普及率及影响力并不低。可令人惊讶的是事实却是:在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会弹吉他的演奏者不超过两千万,其中当然也包括前文里提到的那些仅仅达到了入门标准的人群。更有圈内人评价吉他是中国“最普及却最‘不入流’的乐器”,一定程度上来说,关于吉他在国内的发展问题,似乎比想象中还要更加严峻一些。   不可否认的是,吉他确实是一项门槛很低的乐器,不少培训机构及品牌方都做过相关的入门购买科普,一把适合新手的琴的价格大约在千元上下,在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也很容易找到一款适合自己预算的琴。   但众所周知的是,乐器并非是快消品,大多数用户也不会像追求苹果新款手机一样每年都更换一把新的琴。且在除了购琴的消费之外,用户还需要购买相应的配件、课程以及曲谱来正式开启学琴的道路,在技术精进后还需要更换质量更上乘的琴以保证后续的练习和提高,这些算在一起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学琴所带来的回报反而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被看见,这显然与当下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不太搭调,面对这样的沉没成本,及时止损看起来好像不失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尽管Z世代群体被认为是最乐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花钱的一代,但对于一项需要长时间练习及投入的爱好而言,偶然迸发的热情显然是不够的。   与钢琴不同,吉他演奏者们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萌生了对吉他的兴趣之后选择了学琴,与被父母引导走上了学琴道路的钢琴琴童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也正是因为他们大多受自我意识驱动着练习,这对他们而言反而不再是一种刚需——大部分学生或许还有精力投入时间,而坐了一天办公室的上班族在下班后会更倾向于去选择一些健身或是别的娱乐活动,坐在原地长久地保持一个姿势练琴既不利于健康,也很枯燥。与跳舞和其他的体育项目不同,仅仅靠运动就能分泌的多巴胺对于乐器的初学者来说是几乎不存在的,反复枯燥地练习技法对于他们来说才是主基调,而这也使得他们在开始时往往很难体会到乐趣与成就感。遗憾的是这两者又恰好是提高自我驱动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如果长时间没办法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放弃便成了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Fender曾做过一个关于其品牌的用户调查,反馈显示其入门者与进阶者都认为线上视频网站的教学对于学琴来说是最有效的资源。相比于行业内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而言,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且传播度更广,公共讨论和评价的空间也很大,确实为不少人提供了便利。但很多演奏者也根据个人的经历表示:老师的作用始终是不可替代的。这里的老师并不单纯的只是指一个会教吉他的指导老师,能不能够帮助学生攻克学琴道路上的障碍,同时辅以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练习,并带领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培养其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底,吉他演奏仍然是属于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精湛的技艺可以通过刻苦的练习达到,但对于艺术的表达则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深处发掘其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在这个层面上,对于老师的选择也成为双向的——一位良师无疑对于任何一个入门者来说都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他不仅能让你用最高的效率来获得进步,还能成为你音乐道路上长期的良师益友。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良师鲜少会出现在各大“包教会”的乐器培训机构里,不少爱好者们能摆脱单打独斗的练琴孤独感,找到同好们一起交流经验已经实属难得。   (上图还显示目前50%的演奏者是女性群体,这或许会成为未来品牌方布局其产品的一个参考数据)   良师的缺位似乎也说明了在吉他这个行业里,整体上限的标准可能并不是很高。曾有音乐人在互联网上讨论中国是否拥有可以称为“大师”的吉他演奏家,这个话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始终无法绕开对当下中国艺术环境的评价——它看起来不像是可以孵化出大师的土壤,从外在来看,吉他作为西洋乐器始终被西方国家的行业巨头把持着话语权,而反观内因,国内研发的产品始终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尽管乐器培训中心遍地多如牛毛,在吉他教学方面却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来规范教学...一个可以孵化出大师的艺术土壤,在同时代必然不会只出现一位“大师”,只有成群的大师互相影响、彼此成就,在后世才会被认为是能代表当时那个时代的艺术符号。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无论是民谣弹唱的艺术家还是指弹演奏的艺术家都可以不再需要一档《这就是吉他》来打开知名度、从说唱街舞的手上抢夺观众,而到那时,距离中国的吉他大师们现世,估计也就不远了。   (参考内容:百度指数“民谣”VS“说唱”VS“街舞”2017~至今搜索、新闻趋势   百度指数“吉他”关键字关联搜索   文章:https://guitargirlmag.com/interviews/girls-with-guitars-continue-to-rise-fender-study-reveals-women-continue-to-account-for-50-of-emerging-guitar-market)   80年代的歌赵雷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