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龙镇遇见云飞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亲亲二人台的歌谱浅秋八月,双龙光伏新村,土默特右旗首届美丽双龙西口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幕式上,遇见云飞,才知此地原来正是他的家乡。   双龙镇位于土默川平原中东部,也就是土默特右旗的东南部,与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毗邻而居,是过去年代西口路上的重要集镇,如今仍有8个行政村以山西县名命名。双龙镇文化积淀深广,民间艺术气息浓厚,脑阁、抬阁、舞龙、摔跤人、跑圈秧歌、布艺等非遗民俗文化项目传承已久、源远流长。如果回望来时路,从最早秦汉出边戍守的内地将士在镇域之内进行农业屯垦,到明代中后期土默特地区兴起板升农业,再到清代中后期蒙地放垦,以及清乾隆年间晋陕移民至此垦田留住,到今天旧貌换新颜的新双龙,晨昏交替,斗转星移,历经时光大浪淘沙,可双龙人从衣食住行、节日礼俗,到婚丧嫁娶、生辰寿诞,时时处处,依然尽显出西口移民的人文与乡俗,所以如今举办西口文化旅游节,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1978年8月,云飞出生在今天的土默特右旗双龙镇沙海子村,1992年离开家乡,到呼和浩特潜心学习声乐,后为理想而远离内蒙古,背起行囊闯天下。一路走来,与歌声相伴,心无旁骛,风雨兼程,最终彩虹惊现。那是2012年,云飞一举成名,星光灿烂,成为家喻户晓的真情歌手,当然,也是我最最喜欢的歌手,且没有之一。   那日,我们先在刚刚揭牌的双龙博物馆一楼展厅参观,然后上二楼,看古木逢春书画院的书画家们为双龙镇挥毫泼墨,增添文化和艺术气息,接着去三楼,围坐在穿窗而入的阳光里,畅谈双龙镇的过去、未来与风土人情。   回到家乡的云飞没有丝毫明星架子,很随和,也善谈,尤其说起家乡,马上就很流利地由标准普通话切换成标准土右旗方言,大概这就是故乡情结。关于家乡的变化,云飞说,虽然自己经常会抽时间回来,尤其每年正月里闹红火,更是拉不下,但家乡变化之快,却是他意想不到的。在家乡,云飞演唱次数最多的一首歌是《亲亲的二人台》,而在外面却很少唱,因为这是属于家乡的歌,云飞说只有唱给家乡人听,才能引起共鸣。我也曾反反复复无数次听过,那醉人的曲调,那动人的歌词,从熟悉的《挂红灯》《打金钱》《十对花》,到熟悉的《拜大年》《打樱桃》《走西口》,字字句句,都能把人带入那一个个熟稔的场景中,并充分感受戏中人的浪漫活泼与离愁别绪。   关于家乡,云飞说,他爱这里的一切,包括每一朵花,每一棵草;他希望家乡每年都能上新台阶,尤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方面也应有所提高,比如文化旅游节,就要一直办下去,要因此而吸引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人们,来到土右旗旅游观光,感受土右旗的美丽和发展。他甚至建议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出生地沙海子村看看,那里有很多水波荡漾的海子,有成片成片的庄稼地,有蓝天白云,总之,是个去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我是个急性子,马上问他如果从光伏新村出发,得有多远的路程?云飞说非常近,也就十里地左右。然而,终因书画家们大笔一挥意犹难尽,我的沙海子之旅,只能再择日而行了。   在双龙博物馆,一圈走下来,我对云飞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1900年发动当地青年农民加入义和团,协助萨拉齐、托克托厅军队攻打了西南蒙古主教府二十四顷地教堂的陈四连成,1938年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联络杨植霖、刘启焕积极开展抗日工作的陈高锁,对二人台的形成作出过贡献的著名二人台艺术家李万通,致力于爬山歌整理的民间文艺家韩燕如,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教育家、书法家岳志东,国际知名教育家候璠,歌声响彻全世界的云飞,以及同样用歌声唱响人生的天骏、俊峰和写出长篇小说《山外有天》的文学爱好者巩钊兰等。   我喜欢听云飞唱歌,也喜欢听云飞说家乡话;他把脑门儿说成眉勒骨,把蹲下说成圪蹴下,把墙角说成圪劳劳,我举起手边的矿泉水,他笑着说,这个,我们村儿就叫瓶瓶。我质疑他最终将忘掉乡音,他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不仅自己忘不了,而且现在就开始有意把网上人们整理好的一些方言俚语收藏在手机里,时时翻看不说,还打算将来教给下一代。难怪双龙镇的人们都说云飞没架子,在电视里是明星,可一回村儿,就又成了个农村娃,成了以前的云飞。   然而,我最听不够的,是那首情真意切的《有家的地方才是天堂》:“每当月亮挂在天上,草原就变得、变得很安详,风吹过绿波,泥土清香,我和思念进入、进入梦乡;每当月光洒在毡房,只有云朵,静静的欣赏,阿妈的摇篮童年里晃,古老的故事慢慢、慢慢讲;草原上的月亮,阿妈的目光,照亮我心中那一份思念,草原上的月亮,阿妈的祈祷,有家的地方才是天堂……”那歌声,清澈婉转,抑扬流畅,如露珠滴落在婀娜摇曳的锦缎之上,一尘不染,滑过美好,滑过思念,滑入梦里;让出门在外的游子,从远方,随着歌声,滑回到时刻眷恋的故乡。(高雁萍)   亲亲二人台歌曲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