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想家的歌铃声版
仁济医院急诊大厅内,护士蹲在地上为刚转运来的患者采血。本报记者 袁婧摄
这个跨年夜,有点特别。既是迎新,亦是过关。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
2022年的最后一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义无反顾,拼尽全力,无暇顾及仪式感,尽己所能为着“守沪”而奔忙:医护无暇顾及跨年的时针指向零点,时刻盯着检测病人体征指数的仪器;社区食堂助餐员没能和家人团聚吃顿饭,因为独居老人用餐缺不了;养老院护理员没能睡个整觉,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在老人们的床铺周围忙碌一番;社区干部几乎“抱”着手机和衣躺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
用心用情用力,一切都是为了让曙光早一点到来,为了让超大城市里的更多人平稳顺遂跨入新的一年。
他在120车厢里跨过零点
时间:深夜11点
地点:闵行区急救中心华漕分站
人物:急救医生姚逸骏
一声高、一声低,绵长起伏好似心率脉冲,伴随着这样的鸣笛声,一辆120救护车疾驰过路口。坐在副驾驶的急救医生姚逸骏,在蓝色隔离衣里窝成一团,拨出电话:“您好,120在路上了马上到,你现在情况怎么样?”
敲响急救对象家的门,姚逸骏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患者是一名高龄老人,因高烧陷入昏迷,同住人阿婆也在发烧,心急如焚的子女身在外地。相比白班,姚逸骏清楚,夜班抢救的病人往往病情又急又重,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对待。
当晚,连续运送数个病人后,姚逸骏、急救员和司机的体力都有耗损,三个人合力将病人从床上转移到担架,在微弱的楼道灯光里抬下楼。姚逸骏随着担架钻进车厢,立即为病人开通静脉吸氧并实施物理降温,同时握住病人的手给予鼓励,“12月以来,急救对象80%以上是高烧不退的老人。”
前不久,一个满负荷的夜班过后,姚逸骏感到疲累无比,“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发抖”,仅仅休息数天后姚逸骏再度返岗。分站点只有3个急救小组,日夜翻班,必须快速回来顶上。救护车日夜呼啸在华漕镇街头,几乎没有停下的时候,“交接班根本看不到同事,等不及白班的救护车回来,夜班就已经上岗了。”
三四平方米空间内,姚逸骏时而和病人说两句,时而盯着各种仪器,直到瞥见窗外“急诊”两个大字,在夜色中越来越亮。他们将担架一直推到急诊抢救室,与当班护士交代病人情况后,才返回车中。眼看着自己将在120车厢里度过零点,来不及感慨,调度中心派来新任务。鸣笛声声,他们又开始了与生命赛跑。
急诊室里的焦灼感同身受
时间:晚上8点
地点:静安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警务站
人物:驻院民警朱英东
静安寺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内医院周边巡逻,积极应对各类涉医求助警情。
朱英东从没见过这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中心:救护车来得频繁,求助类110警情大幅上升。
去年4月,市公安局静安分局静安寺派出所对华山医院警务室进行扩容,警力也随之增加:8人组成驻院警组,24小时轮流守护医院及周边安宁。驻院警务室就在急诊大厅对面,接班时,朱英东还没来得及跨进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指挥120急救车有序驶离,缓解急诊大厅前的拥堵。
在这个与急诊直线距离最近的警务室,民警见证了太多。比如有位74岁老人发高烧,亲属情急之下同时拨打120与110,“警医联动平台立即响应,由警车护送老人就医”,遇到此类警情,指挥中心会同时通知驻院警组,保障危重症患者就医绿色通道畅通。
静安寺派出所辖区内有两家三级医院,去年以来,在原有“警医联动平台”基础上,打通了对危急重症病人、高龄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群体往返就医看病的绿色通道,形成了一套常态化工作机制,快速有效地回应院内外市民的求助。
通过警医联动平台,院方通报近期日门急诊就诊量保持在4500人次左右,警方据此调派警力和调整巡逻重点区域。为营造良好就医环境,每隔一小时,驻院民警都会通过步巡方式将医院上下和周边都巡查一遍,“急诊室里的焦灼,我们同样感同身受”。
他在发热诊室值守跨年
时间:晚上9点
地点: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物:全科医生陈晓明
在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晓明通宵接诊。 (均受访者供图)
天黑下来,就诊人数少了,穿着“大白”的全科医生陈晓明有些发冷犯困。他站起来踱了几步,又整理了一遍药品。20平方米的发热诊室,他将在这里值守跨年。
这个冬天,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次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作为当晚的“守夜人”,陈晓明通宵接诊,“守”住辖区近10万名居民,包括近2.2万名65岁以上常住老人。
守夜,对从医17年的他来说并不陌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够。此前值守住院病房的经验告诉他,老人遇上心肌缺血等急症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首先稳住病人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如果情况危急,要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医院,通过绿色通道转运。”
这次值守发热门诊,倒是第一回。他早早地清点好100多份常用药品,放入用药贴士。晚上前来就诊的人不多,但都比较急。有78岁老人阳了10天还没转阴,退烧药只剩一片。他赶紧给老人测血氧含量等生命指征,发现还较稳定,便松了口气对症开药。
此时,手机铃声又响个不停,来电者是他签约的社区老人,晚上体温升高担心自己患上肺炎。陈晓明在线问诊:是否有气促、胸闷、意识不清,体温是否还持续38.5℃以上。然后根据情况作出判断,线上开具药方。
陈晓明的爱人,也是他的同事,因为被感染在家养病,也照顾着两个“中招”的孩子。趁着有个间歇,他给家里拨了个视频:“爸爸还在打怪升级,你们乖吗?”“爸爸是去治病救人的,我们会照顾好妈妈的。”10岁的哥哥还发着热,却像小男子汉一样搂着妹妹认真回答。陈晓明瞬间被逗笑了,“医护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很小就知道,爸爸妈妈随时可能要出紧急任务,家里监控开好,定位电话手表充好电,他们会自己睡。”
一碗甜汤,老人咽下了“想家”
时间:深夜10点
地点:长宁区万宏悦馨第一养老院
人物:护理员何满爱
夜已深,窗外万家灯火。50岁的护理员何满爱连续第三年选择留在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倒数过新年。
长宁区万宏悦馨第一养老院,一个深嵌在居民区的小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平均年龄逾90岁。往年此时,老人大多会被家属接走,一家人其乐融融。但这次情况特殊,绝大多数老人只能留在院,其中不乏重度失能的卧床老人。
所以,说是跨年,这一夜何满爱一刻都不能松懈分神。最令她挂怀的是96岁的周阿婆。阿婆重病难离床,一日三餐全靠鼻饲支撑。于是,晚饭时刻,何满爱只匆匆扒拉了两口饭,就开始照顾阿婆用餐。她先用酒精棉球擦拭鼻饲管、再细心确认流食温度控制在40℃以下。插管后,还要确认没有回流现象,确保老人不呛咳、没有呕吐恶心等症状。
一餐完毕,开始更难熬的夜间陪护。测量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她就在老人们的床铺边兜兜转转、忙碌一番。遇上状况有波动的老人,何满爱还要掐点隔20分钟复测一遍,确保数据精准。
为了老人安全着想,养老院内的公共区域暂停使用,仅用来搬运物资、饭菜等,老人也有抱怨,“我好想去找朋友聊聊天”。有20年护理经验的何满爱,巧妙地用食物转移话题。冬夜里的一碗冰糖雪梨苹果汤,安抚下了老人的焦躁。
一碗甜汤,也令何满爱惦念起家人。儿子入伍返家时的唯一一次探亲假,两人没能顺利见上面,但好在家人已渐渐理解这份职业在她心里的分量。“妈妈你照顾好老人,我会保重自己的。”隔屏的家人温馨叮咛,让何满爱更觉温暖。就像是她的名字,她希望让服务的老人也收获“满满关爱”。
她消毒好血氧仪,守在社区
时间:晚上9点
地点: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华业居委会
人物: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郑璐璐
紧了紧羽绒服,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华业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郑璐璐,按照惯例和居委会干部、志愿者在居委会门口集合,绕着华业街坊里弄走一圈。这是元旦前雷打不动的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巡逻。“华业居民区共有7个小区、40多幢楼栋,常住人口26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接近1000人”,这些数字在她脑海里一清二爽。
但这次跨年有点不一样,郑璐璐有几户特别放心不下的独居老人,“老人被感染了,但子女不在身边”。所以,路过这些独居老人家门前,她有时会敲敲门,冲着门里喊一声:“阿婆,我是小郑!过年注意安全啊,有需要打我电话!”
在居委会办公室,一台血氧仪被郑璐璐仔细消好毒,处于备用状态。这是南京西路街道上周为每个居委会配备的,没想到华业居民区已经有老人用上了。这两天,有居民着急跑来求助:姆妈90岁了,高热、呼吸急促,不知道血氧饱和度怎么样,到底要不要送医。郑璐璐试用了血氧仪,在确保正常使用后,跟着居民一道跑到了居民家中。测量结果显示老人血氧正常,大家这才放下心。
郑璐璐还把居委会的“库存”拿出来,按一盒连花清瘟、5只口罩、5份抗原检测试剂打包,放到一些高龄老人家门口,让老人定心。晚上九点,还有老人打来电话,放心不下自己的症状,讲个半天不肯挂。郑璐璐虽不是医生,但也细细宽慰:“他们一方面是求助,一方面说明他们也想家人了,能多陪他们说几句,值得。”反而是自家儿子打来的视频,闹着想和妈妈一起跨年,郑璐璐没说几句就挂了,“没事儿,我明天早上下了班就把他从外婆家接回来了”。
“老人们的每餐饭缺不了”
时间:傍晚6点
地点:浦东新区沪东社区食堂
人物:为老助餐员陶冲
傍晚6点,缘源餐饮浦东区域经理陶冲还在忙活。要赶着确认好隔天订餐老人的姓名、年龄,将其录入数据后台,也要盘算好后厨的备餐量是否足够,“不管过不过节,老人们的每餐饭都缺不了”。
这个跨年夜,对陶冲来说有特别意义。食堂人手吃紧,脱下西装,他成了一名“超级替补”,哪里需要哪里顶上。消杀、清理库存等每处细节都事必躬亲。
配置好84消毒水,他仔仔细细地将后厨门把手、桌子、洗手池等角角落落消杀到位,每处地点的消毒时间、频次都翔实地记录在台账上,方便下一个班次的人交接。
有时,送餐也得他顶上。经历了找路的难、爬楼的苦,他也趁着夜里稍空的时间复盘路线,希望次日的送餐速度能快一些、再快一些。他说,这两天送餐中最难忘的是一位视障老人。敲门三声后,老人颤巍巍地来开门,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餐盒,笑着说“还是热的”。
陶冲不敢过多攀谈,只简单叮嘱一句“保重身体”。这位不多言的浙江小伙习惯用行动说话:准备工作仔细一分,次日送餐就会更顺利一点。
社区“夜巡人”一晚步数破万
时间:深夜10点
地点: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
人物:居委会主任刘晨昂
深夜10点,刘晨昂戴上N 95口罩,套上志愿者马甲,打起手电,开始了当晚第四场社区巡逻。根据街道安排,2022年最后一晚,社区干部除了继续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还将延长值守时间,加强小区巡逻,及时化解居民急难愁盼。
每隔一小时做一回“夜巡人”,巡逻一次需半个多小时,走约3000步。一个晚上,社区干部步数破万。复旦小区老年人占比较高,在这个不普通的岁末年终,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情况。夜巡尽管辛苦,但也让社区干部能跨前一步发现并解决问题。
前一轮巡逻中,刘晨昂就碰到了下楼扔垃圾的殷阿婆。得知阿婆的老伴儿吃了几天感冒药却一直没退烧,他立即折回办公室,将街道刚派发到居委会的布洛芬递给她,并仔细告知她用法用量。
作者丨周辰 王嘉旖 王宛艺 单颖文
来源: 文汇报
我想家手机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