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 MIIIA-“每首音乐都有它的意义和用处”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我的歌声里djmp3   采写、插图:Lil'D   “我觉得3这个数字和我真的很有缘份,”MIIIA说道“我的出生日期里有三个3,家里的表兄弟里我排老三,我的真名又叫Li Mimi,所以更改DJ名字时我就在MIA里又加了两个I。”   说道DJ名字,她打趣说曾经真的有人以为英国的M.I.A.来她所在的Club表演。   “M.I.A.怎么可能在这里表演还是免费的,哈哈哈。”   早年和家人移民至加拿大的她,年少时期大量参加温哥华当地的Rave派对,得益于她当时做DJ的朋友,她接触并系统的开始聆听电子音乐。   “从大学开始,都是这么默默的喜欢这种音乐。”MIIIA说。   依旧有着传统中国家长思想的母亲,认为唯有经济贸易类专业才能在将来有所建树,但用MIIIA自己的话说,当时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完全听不进去。   “挂了三次科,我妈最后说去学你想学的吧”,她说“就这样经朋友介绍我去了温哥华电影学院,开始学习电影后期专业。”   JUMP电音媒本期介绍生活在上海的DJ MIIIA,她和我们分享了对于DJ、舞池文化的看法及理解。   当时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影视声音设计吗?   对,比如好莱坞商业电影里的声音可能100%都是后期制作的,再怎样也会有90%。你看电影时听到的那些声音都不是现场录制的,我们所学的专业就是用各种方式模拟声音配进去 - 走动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放杯子的声音。   像很早以前的功夫电影里打拳的声音其实是掰鸡骨头发出来的,所以过去的功夫电影里打拳的声音都很夸张 - 可能你电影里听到的声音和画面是很贴切的,但在后期配乐时,可能发出声响的是完全无关联的事物。   比较有创意的就是科幻、动画、恐怖片,很多声音是需要靠想象力的;越是写实的越无聊,因为那些都是生活中能看到的,也知道它会发出什么声音,要做的只是模拟。   毕业后我参与了一些独立电影的制作,也在一些电影工作室打过工,但都觉得很无聊,因为刚开始都要从那些乏味的工作做起,有些电影的对话都是后期录的,所以我要把声音和口型对上,一个十分钟的片段,我要剪两个小时。   要一帧帧的对口型么?   对,国外的要求很严格。毕业后我做了两年后期,之后我已经不太想从事电影行业了。所以我来北京找工作, 当时北京剪辑整个连续剧只要两个人,留给后期的时间是一个月,但如果前期拍摄拖延,那留给后期的时间就只剩几个星期了。你看国内电视剧配音和画面口型永远是对不上的,因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剪这么多的连续剧,品质是非常糟糕的。   尝试音乐制作是在何时?   毕业之后我自己在家用Ableton做音乐,那时候还没有SoundCloud,做好的音乐就放在Myspace。2003年,台湾有一家叫Tripper Records的公司在Myspace听到了我的音乐,邀请我到台湾做一张唱片。那时候我做的还不是舞曲,而是有点Pop的Electronic,就这样我在台湾住了两个月,也正是这一时期认识的Elvis.T,当时他也是这个厂牌下签约的制作人。   但恰好在这一时期受Napster影响,实体唱片销量慢慢下滑不要说Underground,就连张惠妹的唱片都没人买。再加上同期苹果也推出了第一代iPod,大家都开始听MP3不再购买唱片。   那家唱片公司当时一共签约了五名艺人,但发行了第一名艺人的CD专辑之后就倒闭了,所以我的那张唱片录制完成最后也没有发行。   专辑的音乐都是在台湾期间制作的么?   其实在去台湾之前我就用电脑编好曲了,可能再台湾要录的就是Vocal和真实乐器。当时我比较喜欢用的软件就是Ableton和Reason,因为学校第一节音乐课就是教如何用Reason做音乐,就觉得哇原来做音乐这么简单,往里拽Loop就行了。就这样做完的第一首歌给那个住地下室的朋友听,听完他表示歌怎么没有Bass,还是很好笑的。   在那之后我又回到了温哥华,最大的感觉就是当地Underground的氛围越来越糟糕,也没有什么好的派对了,现在可能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有Rave派对。   虽然身边还有一群喜欢听这类电子音乐的朋友,但大部分人都不太在乎音乐,他们成年后就开始去商业夜店,对于他们而言音乐无所谓,重要的是玩乐的气氛。就这样糟糕的氛围持续到了08年。   在这期间都在做什么?   录音室打工,有电影配音就做电影,没有就做音频剪辑,或者帮人录下Vocal,回到家就做自己的音乐,总之就觉得生活好乏味。   直到08年3月和朋友参加了迈阿密的Winter Music Conference,结束后就萌生了“不要呆在温哥华”的念头 - WMC那一个星期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DJ、大厂牌的Showcase,加上自己也想做这个,顿时觉得两个地方的氛围差的太远了。   也因为比我早一年到上海的Elvis告诉我当地的地下文化开始发展,氛围可能会越来愈好。加上家人和我对上海的印象都不错,所以08年我就从温哥华搬到了上海。   我觉得Elvis可能是更偏向Artist的音乐人,所以他一直坚持要做Techno,我其实放什么音乐都可以Disco、House啊。所以后来Elvis来到北京参与了针刺和Intro音乐节,把我介绍给了电音中国的音乐总监Dave K,但其实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我就找了另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并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后来想想也蛮幸运的,刚到上海的第一个月和朋友到一个Lounge Bar玩的时候,因为店面的音乐总监签证有问题不得不回国两个月,所以正好我就顶了他的班。   就这样在这家Lounge Bar驻场放了两年音乐,白天做广告公司的工作。一年后Dave K联系到我,询问是否愿意做电音中国的电台助理顺便做做节目 - 我的一档节目就是每星期在Juno上选十首歌做一周推荐,这个节目可以提前录好;另一档节目因为要直播,所以每周四晚上我都要到现场,节目的前一个小时由我推荐音乐,后一小时交给嘉宾。   在电音中国工作了三年后,我开始自己在外面像一个独立艺人工作,自己接活,不止是Club、音乐节,你能想象到的我都接过 - 商业演出、Office Party、Wedding Party,只要是需要DJ放歌的活我都接。   那你音乐上的触及面还是很广的。   对,找我放歌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限制我放的音乐。我会根据我的理解选歌,不能要求我放什么或者不放什么。不过也不要找我放EDM,我真的没办法接受。   MIIIA这个DJ名号是从何时启用的?   从到上海就开始用了,最早是MIA,变成MIIIA好像是去年的事了,Elvis说还是改个名字吧,太多人都叫MIA了。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改成什么,我最不喜欢也不擅长文字工作了。我就上Beatport上搜MIA有了、MIIA也有了,MIIIA没有那就它了,从这之后我就把名字变成了MIIIA,哈哈。   从何时开始专注Techno领域呢?   第一次在比较Underground没那么Lounge的场地放音乐是成都的熊猫,那次是和Dave K一起去热波音乐节,正好晚上去熊猫的活动放音乐。当时我就想这次我要在真的Underground Club放音乐了,也是从这次第一次尝试放Minimal Techno,因为经验不足,第一首歌太猛,后面的歌能量没跟上,到了第三首歌,台下的舞客都被我放没了。   总之很丢脸,我还听到旁边有人说“再也不要轻这种女DJ”,哈哈。   为何直到现在,“Techno”反而成了你一大特色?   因为觉得太丢脸了不可以这样,下一次一定要做的更好。总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再也不放逃避吧。其实我自己还是蛮喜欢这种音乐的,只不过当时没有太多这种活动的表演机会。   之后慢慢的开始收集、聆听、钻研 - 听一些我喜欢的Minimal Techno DJ的Set,学习别人歌曲的编排。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经验的累积。   不过我觉得我算幸运的了,因为我之前有在Lounge Bar表演的经验,如果说第一次就在一个正统的Underground Club放歌发生这样的事,真的蛮吓人的 - 在舞台上的自信和发挥能力,都是要靠锻炼的。   Lounge Bar放音乐的一大好处就是,台下的人注意力并不在你身上,但在台上仍然可以锻炼舞台表现力,所以到了大一点的舞台,并不会像第一次上台的DJ那样紧张。   有关数字发行降低了当下音乐水准的观点。   因为过去我一直是用电脑放音乐,所以我都是在Beatport上买歌,画一两个小时就能挑出来不少好听的歌。但后来,可能是在Beatport上卖歌太简单了,或者不用实体发行大家做歌就没那么用心的缘故,所以现在这个标准就越来越低,导致现在互联网上贩卖的不发行实体的数字音乐素质下降不少。现在我就是花八个小时可能也挑不出好的音乐,我每周的工作量有很大,没有新歌就说明我没有感觉,我没感觉自然台下的舞客肯定也没感觉。   所以有段时间我很苦恼,花这么多时间挑歌一首好的都挑不到,即便最后挑了20首歌,但里面没有一首是能让我听起来感觉兴奋想拿出来放给别人听的。   你数字平台挑选音乐时,主导考虑的是功能性还是其他?   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选歌的时候自己觉得好听就OK,没有想过歌曲的功能性。我喜欢提前把歌排好,我现场放的音乐几乎都是提前排好的,我没有办法像一些dj那样现场很随意的挑选,越是大的演出我越不会这样。   是害怕出错么?   对,因为我的Set都是编排好的,特别是大的表演,我一定要让整个Set很顺。该怎么讲呢,如果现场表演时面对那么多没有编排过的歌,我不知道两首歌能不能一起放,能否搭配的天衣无缝,我觉得这在台上现选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一般DJ一个小时的表演,至少要准备两到三个小时不同种类的音乐,因为有可能台下的客人不喜欢某一类型,你就要转换风格。如果不排歌的话一听就会听出来,因为选择下一首要放的歌要考虑的点太多了 - 第一可能需要你记得每一首歌都是怎样的,但往往新歌都很难记住;第二你要记得一首歌的每个段落式怎样的,还有能量、Key、旋律是怎样的,特别是旋律、Bass,如果不合拍、切的不对就会变得非常奇怪。   特别是音乐节,我觉得我的Set一定要特别精致,你不能上台还在想第一首放什么,在我看来这样的DJ太不专业了,或者说你一定都不重视这个音乐节,我觉得这样都是不对的。   谈了不少在Set编排方面的经验,在音乐创作方面呢?   我在开始创作前不会想太多这首歌我要怎么写怎么做,没有。创作的灵感都是过程中出来的。比如今天打开电脑准备好后,可能我先写做一个鼓,或者先弹一段旋律,感觉不错在根据当下的旋律往里编。没有说我今天想着要描述外太空、海洋然后再开始。   你创作的流程不是意识先行。   对,完全是在过程之中出来的灵感。可能每一首歌的结构都不一样,有些歌只有通过十分复杂的机构才能表达清楚它的思想;也有些歌只用了很简单的Loop,不用加太多的东西就已经很好听了。   一个DJ在排Set的时候会知道每一首歌的作用 - 比如我现在要选择一首歌作为Set的第一首,那可能我会选一个Intro特别长的歌,Intro里还要有很特别的旋律和意境,这样可以把人带进你的Set里,第二首歌我可能会需要一首有很强Groove的音乐把人跳舞的欲望带出来,接下来可能长时间强烈而持续的节拍之后大家会需要休息,我会丢一首没有那么强烈节奏的音乐,这种反差会让舞客更嗨。可能当我的Set放了一半,我会再放一首旋律特别强的歌,因为旋律会把人带入一种意境里。   所以说,每一首电子音乐都有它的意义和用处,在写歌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思考自己现在在做的音乐舞池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效果。   所以还是会考虑舞曲的功能性。   其实你一听我在做的东西就知道我现在的这个鼓适合舞池的何种时段,还需要加点什么。我的音乐创作一般比较好听的那种都是很快就做完的,可能几个小时就做好了;大半天都做不出来的,可能最后做出来也觉得不好听。   在重复中寻求变化一直是4/4拍音乐所探索的,但是当寻找创作动机、或者做dj放音乐时,长时间处于这一环境下,会感到厌烦么?   会,当然会了,哪一种音乐听多了也会烦的,之前我就很讨厌Beatport或者Juno上数码发行的音乐,就觉得怎么都挑不到好音乐,后来Elvis就告诉我试着听听黑胶,我跑到卖黑胶唱片的网站试听了下音乐,就觉得这些歌真好听也很特别。   很多的音乐只发行黑胶,而黑胶的实体制作成本让制作人对待音乐的态度更佳端正,所以黑胶载体上的舞曲音乐质量更高。有可能一张黑胶的数字音乐发行要等到半年之后,所以如果一名DJ真的很想放这支曲子,那必须马上买这张黑胶。而且黑胶上发行的音乐,越套路化越难卖,所以制作人对于黑胶发行的音乐花了更多的心血,这也是为什么黑胶上的音乐每一首都好听。   我也是在这之后开始买的黑胶,并不是炫耀自己会拿黑胶放音乐,我也不在乎别人说我只会用电脑放音乐,根本原因是当时我根本找不到好音乐了。反正我都花钱买数字音乐,那我宁愿再花多一点钱买一个我能摸得到的东西,况且上面的音乐还这么好听。   数字音乐在方便音乐流通的同时也降低了音乐的质量。   对,像现在很多人都会用音色、素材包做歌,那做出来的音乐能听起来不一样嘛。现在很多的制作人为了赶紧发歌做厂牌,只图方便,过去想发表作品多难啊。现在只要会写歌就能在网上发表,所以导致很多音乐质量低下。   最后,你觉得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的交流够么?   我觉得国内的DJ需要多交流,像最近我觉得成都好的DJ还挺多的,他们很棒,而且是游离于京沪两地之外的,那感觉挺好的。   当然,我觉得这个交流是需要慢慢来的,就像你不可能今天放的好明天就有人找你去外地表演一样,都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当下最容易获得表演机会的方式就是发表自己的作品,但同时急于求成又会陷入为发行而发行的怪圈中。   我觉得全中国乃至世界的现状都是DJ多制作人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制作人冒头,这对中国的整个电子音乐市场是有大的帮助的,而不是培养更多的DJ。   (感谢MIIIA提供图片)   djmp3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