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经典曲目西厢记青木正儿1887年2月14日出生在山口县一个汉方医生的家庭,1908年从熊本的第五高等学校毕业,听闻著名作家幸田露伴(1867—1947)当时担任京都帝国大学(以下简称“京都大学”“京大”)的“国文”(日本文学)讲师,于是前往京都,考上刚刚设立的文科大学(京都大学文学部)。青木是京都大学第一届攻读文学学位的学生,狩野直喜、铃木虎雄的开山大弟子,不过他却是在来自东京的幸田露伴引领下,踏上中国戏曲研究的学术道路。
幸田露伴是“把中国小说戏曲之研究带入近代学术行列”的日本先行者,1887年曾研讨《水浒传》作者的问题,1895年写作长文《元时代的杂剧》,最早系统介绍14部元杂剧。虽然幸田与青木的师生缘只有京大的一年,期间青木撰写小说并得到幸田的写作指导,还在老师的熏陶之下,大量阅读江户文学的俗曲与小说,尝试着将《西厢记》的第十折,依照日本净琉璃的剧本格式进行改编创作。1909年秋天,幸田露伴返回东京,青木亦放弃小说创作的梦想,转而跟随狩野直喜,依照《北曲谱》《中原音韵》等书,一词一句地训读曲文。
狩野直喜(1868—1947),字君山,本来从事儒家经学研究,1900年留学北京之时,受到古城贞吉的影响,开始着意俗文学。1908年他兼任京都大学文学讲座教授之后,开设“支那文学史”课程,每年讲授元曲,直至退休。狩野将经学研究的训诂学引入戏曲研究,讲究用汉语读音对字词进行“直解”释读,开创京都戏曲研究新路径;而幸田露伴所代表的东京戏曲研究,则更注重以日本文学立场翻译、鉴赏。青木正儿很快折服于狩野的读曲方式,日后对于幸田露伴的元曲研究加以“素人艺”(外行)的较低评价,又推许狩野直喜为日本元曲研究的鼻祖说:“对于当时的日本人,准确阅读这类元代歌剧的剧本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森槐南、幸田露伴等该领域的开拓者,也不及君山对元曲的理解深刻。”(青木正儿:《狩野君山先生与元曲与我》)
经过一年半的读曲,1911年8月,青木正儿提交毕业论文《元曲研究》,成为京都大学首批中国文学科的毕业生。同年秋天,罗振玉、王国维因内藤湖南、狩野直喜的邀请,客居京都,王国维开始写作奠定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宋元戏曲史》。1912年2月,青木正儿到京都田中村拜访王国维,毕业不到一年的青木,亟盼从王国维那里获得指点,然而“问他中国戏剧,答曰一向不喜欢看。问音乐方面,答曰不懂音乐”。“先生是朴学之人,缺少艺术氛围,我有些失望,便告辞了。”(《王国维先生追忆》)
青木正儿自小就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他会弹奏西洋的曼陀林,亦深谙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大学期间他还自学德语的音乐教材,将西方音乐理论与元曲研究结合,毕业论文第七章将“燕乐二十八调”译成西洋的五线谱,这在明治时代可谓是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绝对的前沿研究。王国维的冷然回答,让“戏曲研究之志方盛”的青木正儿觉得不可思议——研究戏曲,怎么可以不爱看戏也不爱音律与度曲?
青木正儿后来在《支那近世戏曲史·自序》懊悔道:“余年少气锐,妄目先生为迂儒,往来一两次即止,遂不叩其蕴蓄,于今悔之。”此言不免有些老于世故的“悔其少言”。青木出道十几年的学术与行事风格,均带有明显的作为京都开山大弟子“开研究风气”之自觉意识。比如1925年他再访王国维,受到王氏“明清之曲,死文学也”评语的刺激,立志为明清戏曲史编写一部专史,历五年而撰成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争辉的《支那近世戏曲史》(东京弘文堂1930年出版)。传统的日本汉学家对于中国学者,多少都有些自愧不如之感,青木正儿则不然,他在研究上不仅未受王国维的影响,反而愈战愈勇,提出“研究法的善恶,在于人的头脑。领域的开拓,在于人的眼光”(《汉文直读论》)。
西厢记莫不是京剧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