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戏《马戏团》中的《美国巡逻兵进行曲》《南极大冒险》中的《溜冰圆舞曲》,《碰碰车》中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猪小弟》中的《幽默曲》,《泡泡龙》中的《野蜂飞舞》,《俄罗斯方块》中的 《三套车》, 《水管玛丽》中的 《小夜曲》……这些名曲改编带给了全球玩家难以忘怀的音乐体验。
把电子游戏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促使游戏原声独立化、市场化的也是日本。其实不单单在游戏音乐领域,在其他细分领域,日本的音乐也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如果电子游戏没有配乐,这个世界该会怎样?
少了《密林の戦い~戦栗の鼓动》的密集鼓点,可能就无法想象手持步枪穿梭在《魂斗罗》的热带丛林中,失去躲避枪林弹雨的紧张感。
少了《Guile's Theme》的激昂旋律,或许街机厅的孩子就难以燃起战斗意志,搓不出《街头霸王》中美国大兵的「音速手刀」。
少了《地上 BGM》的俏皮音符,沒准《超级马里奥》中采蘑菇、踩乌龟的水管工不会成为风靡世界的可爱形象,只是玩家眼中的一个中年大叔。
无论是战斗的气势千钧,冒险的津津有味,还是恋爱的小鹿乱撞,别离的哀转久绝,游戏音乐对背景的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对细节的刻画,每时每刻赋予玩家一种主人公的代入感。
最初的游戏音乐,可以追溯到《STG 太空侵略者》。这部游戏国人玩过的不多,但是一定有不少人熟悉它的红白机变种 《小蜜蜂》。这款 1978 年的游戏,当年在美利坚的街机厅里是爆炸般的存在;街机里第一次出现了有音效、有背景音乐的游戏,美国人玩得那叫一个沉迷。
但是把电子游戏发扬光大的,是隔着太平洋相望的日本。
善于学习的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很快掌握了《STG 太空侵略者》的精髓—根据作曲者的想法绘制波形图,再将其编码适应到卡带的声音 ROM 里,用简单的 8 位数据表现纷繁复杂的声音,所谓「芯片中的 8bit 音乐」。
这样的工作在当时十分困难,因为没有电子乐器辅助作曲,创作和表达是脱节的,作曲人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只能在稿纸上写下一大串数字后,再用乐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但这些开拓者们,仍然凭着对游戏的热爱,在反复尝试中积累了大量制作经验,留下了无数名作。
任天堂的《大猩猩》和南梦宫的《吃豆人》,算是早期成功的作品。虽然片段不长,都是简单的波形组合,但是独特的音效很有辨识度。
随着大阪世博会的举办与计算机、电子乐器的普及,70 年代的电子乐迅速转向通俗和流行领域,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开始闪现。
1978 年被称为「Techno 元年」,电子合成乐的各个发展条件都已成熟。硬件上,雅马哈的数码合成器和罗兰的电子乐器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人。这一切又正好与 80 年代初兴起的新浪潮运动相呼应,电子合成乐的兴起吸引了大量音乐人才,成为后来日本游戏音乐发展的重要契机。
1983 年任天堂家用游戏机 Family Computer(又称红白机、FC)的发布,正式宣告了家用机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