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紫金文化艺术节吹响“青春号”、铭记南京大屠杀悲怆历史、小雪的童话 | 文艺周刊荐读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资讯 2024-05-06 06:12:50 来源:
杨门女将巡营唱词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49期)
【视点】
【繁花】
【悦读】
【新潮】
【视点】
文化自信·艺术谈 | 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
文 | 孙晓云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国书法工作者近年来不断沿着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正确道路,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站在新起点,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象征,我们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片丰厚土壤,以书法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书法承载文化自信,是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源于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艺硕果与思想菁华。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当今,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我们鉴古观今,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千古名言,提醒我们在绵延传承的历史之中思考昨天、今天与明天。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气韵之中,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不论是甲骨竹简、勒石刻碑还是雕版刻印、活字印刷,都离不开文字,离不开书法。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书法作为历史记载者和文化传播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以载道,字如心画,不论作文赋诗还是记言录史,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延续,都是需要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接续完成的历史使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就书写工具而言,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就经历了从毛笔、钢笔、签字笔到电脑以及语音输入的历史性变革,但无论形式怎么改变,中国历史都是靠文字记录与流传的,我们至今还在使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中国文化中,文字和书写是并行的。而几千年书写形成的中国文明、中国精神,是中国书法给与的。文化自信就包含着对中国书法的自信。这种自信始终鼓舞着我,让我牢记,永远不能丢掉手中的毛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书法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也同样肩负着为时代前行鼓与呼的重任。除了记言录史的功能之外,书法还有无声的魅力、迷人的定力、特殊的感染力。传统书法包涵着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与情感,尤其是它所蕴藉的风骨与思想,更是对于当代人具有涵养品德、砥砺精神的作用。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通过书法的传承弘扬,唤起全民族精神的认同、审美的认同,起到凝聚、团结、向心、确立的作用,鼓舞和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高高扬起精神的风帆。
以书法激发文化自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求。文化自信不是口号,它有着非常具体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进入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其中就包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随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大家对于学习传统书法的热情也在高涨。在人民群众心中,他们对书法家有着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什么样的作品才让人民喜欢?我们当代书法工作者,要真正去关注社会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我生长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存的家庭,从小对书法的真挚热爱,就是我的初心。我曾插过队、当过兵,这些最基层的工作经历,让我得以长期了解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最向往什么。我连续几十年来积极组织参加文化惠民、慈善义捐、书法讲堂、签名售书等,让我真切感受到百姓对于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由衷喜爱。看到那么多人喜爱书法,这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印证。同时,我也了解人民群众对我的评价和建议,去进一步努力、修正。经过这样的互动与递进,更加坚定了让书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让我坚信,书法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五年来,我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我和其他几位艺术家,在这五年里去了新疆、贵州、青海、广西、云南、山东、广东、上海、天津、重庆等二十多个省市以及部队等,分别以《以60年的书法实践传承中国书法》《一笔一画书写伟大时代》为题,与基层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在许多偏远地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原来有那么多人由衷热爱书法,我深感书法真的是最深入人心、能够唤起文化自信的具体方式。
让书法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不仅要创作更多雅俗众赏、正大气象的作品,我们还要更加广泛地传播书法之美,让书法更多地进入学校、家庭、厅堂、场馆,悬挂于书房、工作室、会议室,甚至滚动于荧光屏、幕墙等,让书法不再成为少数人的艺术,而是成为中国人每一天必须接触的日常生活,让书法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与符号,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具体体现。
以书法弘扬文化自信,是当代书法工作者实践与行动的自觉追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作为书法工作者,应当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贯通结合起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发挥书法记言录史的功能,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今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让书法艺术融入百年党史的宏大叙事,让个人的书法事业投身到伟大时代的目标任务中去,书写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记录和歌颂时代的书法作品。
心怀“国之大者”,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重大历史节点而书写,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近年来,我书写了《四书》《道德经》以及历代家规家训,是大家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精华;《诗意江南》用传统笔墨书写江南图像的诗文,歌颂小康路上的江南鱼米之乡;《中国赋》书写描写江山多娇、宇殿楼阁、四时物候、东方奇迹等内容的历代经典词赋;今年我又书写了《运河颂》,描绘壮美运河篇章,向建党百年献礼。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书法实践者”,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传统书法的古代经典进行活化,努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将我的书写、体会与经验传递给别人,让更多人进入中国传统书法的书写学习,进入传统书法的审美世界。
美育可以从书法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从写好字开始,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随时随地可做的事情。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中国汉字一笔一画的训练,进行自省、自律、自查,不断修炼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书法工作者,我们要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走近书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如一滴雨珠,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职责尽好,越来越多的雨珠汇聚成一场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也就到来了。
我始终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中国文化这棵茂盛大树上的一片小小的叶子,我们不断地从中国文化的这棵大树根上汲取营养,繁茂地生长,最后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而这参天大树下的绿荫,正是庇护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加倍努力,让中国书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成为立于世界之林的独一无二的中国标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象征。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
【繁花】
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22台剧目纷纷登台亮相
紫金文化艺术节吹响“青春号”
艺韵飞扬,青春正好。12月1日,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在江苏大剧院拉开帷幕,来自江苏多个高校创排的22台剧目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绽放”,为戏剧爱好者呈上一场青春洋溢的文艺盛宴。
以青春的方式传承经典
“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三关。”舞台上行当齐全的演员们字正腔圆、神态庄重,俨然一副老戏骨的模样。可脱下戏服,这些演员其实是来自江苏各高校的一群大学生。
12月1日,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的戏曲单元中,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4部戏曲演出。不仅有京剧《杨门女将》等致敬经典的戏曲桥段,也有《越韵古诗:梅·兰·竹·菊》等新编戏曲节目。虽是非专业学生戏剧团的演出,但一招一式,精彩程度丝毫不“减分”。
南航金融学专业大二学生裴璐在《穆桂英挂帅·捧印》选段中,一人演出4分钟,顶住压力,成功在戏曲单元唯一一个单人节目中,将这位巾帼英雄的英姿生动展现在舞台上。00后裴璐从8岁开始接触京剧,已有十余年戏龄,在反复排演《穆桂英挂帅》过程中,穆桂英的形象已深入裴璐心中,“原来我只能体会到她要上战场、为国挂帅的激动,而随着不断练习,‘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这些唱词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穆桂英在国家与小家之间选择的纠结与痛苦。”
“现在,京剧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中。”说起京剧传承,裴璐眼睛里闪闪发光, “京剧是国粹,正是在代代传承中铸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不想以后的年轻人只能通过博物馆里的影像了解戏曲,希望我也能为传承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除《穆桂英挂帅·捧印》外,来自南航大学生艺术团的戏曲《越韵古诗:梅·兰·竹·菊》同样入围。艺术团指导老师路漫漫老师介绍说,作为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南航聘请了京剧名家范以程、昆剧名家石小梅、越剧名家竺小招、锡剧名家倪同芳等一批优秀艺术家担任艺术指导,“通过戏曲名家进校园、进课堂,让喜爱艺术的学生近距离学习和感受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他们走进剧场。”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梨杏飘香京剧社在本次展演中,演出了《杨门女将·巡营·探谷》经典选段。在20分钟里,有近20位同学上台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部作品,是我们梨杏飘香京剧社花了2年时间打磨出的版本。”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专业大四学生、《杨门女将·巡营·探谷》监制朱俊鸣介绍说,“演员从入社开始就经受了高强度、近乎专业程度的训练,《杨门女将·探古》唱腔繁复,身法动作大,这次登台的都是多年沉淀下来的骨干演员。”
这些社团的培养模式以学长学姐日常训练传帮带为主,专业老师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上课为辅,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揣摩不断进步。”朱俊鸣表示,正是在每一届学员的传帮带中,同学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杨门女将》中各个角色的情感,更深层次体会到爱国女将身上的家国情。
原创作品凸显校园戏剧魅力
今年大学生戏剧展演,原创作品是最大亮点。从身边小事到社会大事,从校园生活到人生百态,青年学子以无限的热情,用自编自导的短剧和话剧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我要做新一代的守粮人!”南京财经大学桐馨剧社的短剧《如约而至》,讲述了三名大学生到农村考察“打囤”民俗时发生的系列故事,呼吁珍惜节约粮食;南通职业大学匠心剧社带来的原创短剧《原地飞行》,取材于该校老师“全国自强模范”葛维军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他因罹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残疾,用拐杖书写精彩人生,最终成为“江苏省教学名师”的事迹;南京大学原创话剧《故乡》,讲述了大学生李新和李菲菲回到江苏农村,目睹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巨变。
话剧表演是现场性的,一旦错误便没有修正余地,因此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演员的站位、表情都需要反复多次排练。这对没有表演经验的大学生们来说,背后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南通职业大学原创短剧《原地飞行》指导老师卢情恩介绍说,“《原地飞行》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非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家利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加班加点,有些学生毕业了还回校参与排练与演出,有些学生在外实习,下了班第一时间赶回来,大家都是憋着一股劲,希望将葛老师的精神‘立’在舞台上。”
排练时一次又一次的跪地动作,让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四学生徐朝阳,膝盖有了淤青,可他仍然和同学们反复练习,认真探讨每一个动作及表情所蕴含的深意,力图使表演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排演的《党旗飘扬》,群戏比较多,这要求我们演员之间,需要形成良好的默契,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已经重复练习了上百遍,每次排练结束,真的全身酸痛。”
“话剧表演让我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我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南京财经大学桐馨剧社成员、金融数学专业大三学生蔡鸣在《如约而至》中饰演了一位开始不懂得珍惜粮食,来到农村后慢慢改变习惯的城市孩子方宇。“我们这部剧彰显了南财食品工程专业的‘粮食特色’,旨在呼吁大家爱惜粮食,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启迪和教育。”
“话剧可以传递能量,引发思考,让大学生们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紫金文化艺术节让大学剧社的戏有机会走出校园,进入到了更高层更广阔的舞台,面对更加多元化的观众,这从另一个方面推广和传播了戏剧文化,促进了校园戏剧艺术的良性发展。”南京大学影视艺术系老师张静说。
用艺术打造一场沉浸式思政课
从剧本创作到排练,再到走上舞台,大学生戏剧展演,充分展现了大学生蓬勃的创造力与青春风采。而舞台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不仅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更给他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抗疫题材成为了此次戏剧展演的创作热点。南京医科大学方寸话剧团的《生命树》和《夜空中最亮的星》,均取材于南医大校友们的真实事迹,两部短剧皆入围今年大学生戏剧展演。《生命树》讲述了江苏医疗队援疆,救助新疆先心病儿童康复的故事。《夜空中最亮的星》则是讲述了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江苏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故事。
《夜空中最亮的星》最后一幕,全体演员身穿白大褂,在台上静静地听着主角江主任讲话,每次排演至此,南京医科大学方寸话剧团副团长、预防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思雨都会被深深感动,“那一瞬间,我感觉我好像真的成为了一名无所畏惧、甘于奉献的医生。这次表演,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戏剧团创排的《英雄的淬炼》,讲述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由于亲眼见证过日军细菌战的暴行,对口罩产生了阴影,在疫情期间坚决不戴口罩。最终在子女的劝说下,看到孙子冲到抗疫一线当志愿者,才幡然醒悟,坚决配合疫情防控。 “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抗疫的阶段性成效,是源于我们骨子里有不服输的精神,源于背后百年的精神伟力。” 戏剧团成员、该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研一学生吴义凯深有感触地说。
“有党旗飘扬的地方,就能汇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南京农业大学师生策划编排的原创话剧《党旗飘扬》,跨越时空演绎了南农新农人在党旗引领下,扎根脱贫攻坚大地,带领村民走向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南京农业大学陈蕊老师告诉记者,演出中38名师生演员,来自学校16个学院和单位,在排练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党旗所指,心之所向”的磅礴力量,“党旗的诞生与演变,既是一段史实、更是一首赞歌。我们期待通过这部话剧,让大家对这面引领我党伟大事业的重要旗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中深刻感悟旗帜的重要力量。”
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王慧
【悦读】
纪念碑下,铭记南京大屠杀悲怆历史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正如南京大屠杀公祭鼎上镌刻的铭文所书,南京之痛,是中国之痛、世界之痛,更是人类文明之痛。为了纪念30万遇难同胞的英魂,70多年来,24处遇难同胞丛葬地、遇难地陆续建立了纪念碑,并在石碑上铭刻下同胞遇难的情景和部分遇难同胞的姓名。
近日,由南京文史专家肖振才、顾茂富合作的《纪念碑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田野调查》一书出版,此书以现存的24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地及丛葬地田野调查为线索,结合最新发现和权威调研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每个纪念地的由来、经过和故事,用大量毋庸置疑的数据、血淋淋的案例和幸存者的口述,客观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围绕着这本新作,“新华书房”对两位作者之一、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原调研员肖振才进行了专访。
新华书房:《纪念碑下》是第一本以“南京大屠杀”24块遇难同胞纪念碑为线索,客观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纪实文学作品,请介绍一下您和另一位作者顾茂富创作本书的初衷。
肖振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南京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作为根深土长的南京人和文史研究者,我们很久前就有一个想法——通过文学形式把日本侵华战争给南京带来的破坏和苦痛记录下来。
200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党史研究室向全国各级党史部门布置了“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调研,历时26个月。任务完成后,望着案头一件件发黄的档案,一串串同胞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数字,一份份凝聚着同胞血泪的控诉,强烈的创作愿望冲击着我们的心灵。以新发现事实和调研结论,编写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便于开展乡土教育的文学作品,告慰遇难者的在天之灵,成为我们的强烈愿望。
新华书房:在写作《纪念碑下》之前,你们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采访资料和札记,请介绍一下前期你们进行田野调查的情况?
肖振才:为保证田野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依据“南京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结论和经验,拟定了调研提纲,采取走访与查阅历史文献、档案相结合的方法,循着当年日军侵犯南京的路线,从高淳、溧水、江宁,再到栖霞、雨花台等城区,从浦口、六合来到长江边,围绕遇难者丛葬地、遇难同胞纪念碑分头开展了深入走访和调研。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遇难者丛葬地、遇害地很多已演变成繁华的街道、工厂或是居民小区,唯有纪念碑屹立在那里,默默向后人无声倾诉。比如,原来远离城区的上新河一带,是当年的一处丛葬地,如今这里已变成滨江公园、绿博园。马群、麒麟门一带。当年是南京保卫战的战场,也是日军集中屠杀我同胞的场所,如今已变成为繁华的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我们很想寻访到上新河湘鄂籍木材商盛世征、昌开运的后人及相关情况。当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出资召募乡民掩埋遇难者尸体28730余具。1946年1月15日,他们将尸体掩埋情况向南京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实地寻访,使我们更感到编写本书的责任和压力,促使我们用文字记录下发生在这座城市的那段悲痛历史。
新华书房:你们为什么会想到以纪念碑作为调查和写作线索? 作为雕塑的纪念碑在记录日军罪行,保留南京大屠杀悲怆记忆中,有哪些独特的作用?
肖振才:本书原定名为《国家任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田野调查》,计划以2006年各区调研统计数据和重点案例为重点,以1985年以来新建的纪念碑为主线,结合田野调查,反映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在江宁区汤山街道采访时,目睹村民自发兴建的湖山、西岗头遇难同胞纪念碑,联想到其他的纪念碑,使我们有了新的想法。
经反复议论,我们决定以现存的24块遇难同胞纪念碑为中心,以地域为章节,记述侵华日军在全市各个地区残忍的屠杀暴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东郊、燕子矶、仙鹤门、太平门、北极阁、正觉寺等遇难同胞纪念碑外,本书将浦口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也记录在案。4000多名战俘在这里惨死于日军的枪口,是日军大屠杀罪行的延续,这里也是全国仅存、关押中国抗日战俘的纪念地,记录下来可以使后人更加了解日军的残忍和暴行。
新华书房: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有哪些你们获取的调查资料和口述历史,令你们印象深刻?
肖振才:以往,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大多聚焦在遇难人口较多的城区,而很少注意到郊区、农村。在江宁区湖山社区调研时,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大屠杀从日军进犯南京就已经开始,广大农村也是日军暴行的重灾区。从1937年12月6日至13日,湖山村先后有64位村民遇难,15家绝户,200多间房屋被焚。为纪念死难者,苏国宝等乡民,你一元我一元解囊捐款,有力的出力,无力的出钱,集资兴建了纪念碑。
西岗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汤山街道西梅行政村西岗头,也是全体村民自发捐款兴建,于2005年12月立。此碑记载了1938年2月8日,只有42户人家的西岗头村,几天内有37人死在日寇刀枪之下。虽然湖山村、西岗头纪念碑不似其它纪念碑气势宏大,但是它们的落成,既表达了村民对先辈的缅怀和思念,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有力抨击。
在下关电厂,我们遇到了为一个诺言,数十年如一日义务祭扫守护“死难工人纪念碑”的邓成翠大姐。下关电厂“死难工人纪念碑”始建于1947年4月,记录了侵华日军在煤炭港集体屠杀45名工人的暴行。虽然工厂几经扩建改造,但直到我们走访时这座碑仍然保存完好。邓成翠的丈夫是电厂遇难者的好友,每年,他要祭拜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友。2001年,丈夫去世后,邓成翠不论烈日当头,还是寒冬腊月,每周都会去纪念碑前祭拜死难者。
新华书房:再过几天,就是第八个国家公祭日了。《纪念碑下》一书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出版,有什么重要意义?本书对当代年轻人又会起到怎样的教育作用?
肖振才: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我们认为,24座纪念碑,记录了当年南京经历的磨难;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亘古未有的罪孽;昭告天下及后世,振兴中华,时不我待!
《纪念碑下》的出版为揭开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和真相,增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证据,为深入开展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一本紧贴实际的教材。我们希望年轻一代要多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勿忘国殇,铭记历史,在心中为遇难同胞树立起一座无形的纪念碑!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新潮】
小雪的童话
文|李培禹
小雪,是一只猫咪。说“童话”,是因为小雪节气时,发生它身上的故事美得就像童话。
一只小猫爬到树上下不来已经两天了。起初人们以为流浪猫爬树玩,没当回事儿。随着气象台发出大风降温的预警消息,人们忽然关注起那只爬到树上的小猫。那是一只白色的幼猫,它只会往上爬,却不知该如何爬下来,呼啸的寒风中,它一步一步地攀到了大槐树的树梢。住在八楼的一位居民拍到了小猫瑟瑟发抖的照片——就是说,猫咪抱住的树枝有八层楼高,距地面足有二十多米!
原始的救援开始了:有人拿来猫粮往树上举着,够不着啊!有人找来帆布篷、旧棉被铺在树下,等着大风把小猫吹下来,更不是事儿呀!直到下午四点多,一位叫晓丽的业主下班回到小区,发现了树上的小猫,打了119后,一场有组织的救援真正展开。
消防车迅即出动,鸣着警笛到来,邻居们松了一口气。然而,勘察完现场后,消防战士却报告说无法施救,因为消防器械的臂长达不到。大家的心一下凉了。晓丽鼓起勇气:“我们再想想办法,一定要把这只可爱的猫咪救下来!”其实,管它可不可爱呢,它是条生命,就必须把它救下来。她一一拨通同事、闺蜜、朋友的电话,求助,求助!
两位同事扔下手边的事儿,急急赶过来了。他们都曾救助过小动物,有一定经验,一位女同事看到树上的小猫,眼泪就下来了。她提议,专业的事必须让专业的人来干,马上找民间专业救援队。
庆幸!一家位于北京昌平的救援队同意出勤,可以马上出发,费用3800元,救助不成功可以适当退费。“可以,你们来吧,越快越好!”晓丽和两位同事决定,钱咱们摊了,救小猫要紧!可他们忘了,周围还有好几位不忍离去的热心邻居哪。一位大姐说,哪能让你们掏那么多钱,咱们在小区邻里群里接龙吧!好,接龙,接龙!微信群立时活跃了起来,一条为小猫众筹的“龙”,迅速升腾起来。你一百、我二百,有的邻居当时不在小区,连猫毛儿都没见着,也慷慨解囊。很快,钱款达到3855元,接龙停止。
微信传播,爱心蔓延。许多邻居陆陆续续加入到救助小猫的队伍里,有的家长是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的,他们说,让孩子知道知道什么是真善美,给他们上一堂就在身边的爱心课。当然,街坊们大多有备而来,有的出面联系社区,通知小区门卫做好准备,救援人员到了尽快放行;停车在大槐树附近的四位私家车主都主动挪走了车辆,给救援车腾出空地;一位做过木工的老师傅拿来了家里的锯子,他说我这把家伙好使,兴许用得上。还有给晓丽他们送上“暖宝宝”、姜汁热饮和食品的。
晚上七点左右,救援队终于赶到了。显然是专业人员,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规范,看着让人放心。救援队先在周边铺上了气垫,然后很快架设好了探照灯,电源接通,一束白色的灯柱瞬间照射到了趴在树上一动不动的小猫身上。救援人员随即利用声波技术,想使小猫往下爬,可这只小猫困在树上两天一夜了,有点冻僵,它只动了动脑袋,就又趴在树枝上了。救援队实施二次声波驱赶,仍不见效。小伙子们也很着急,提议调一辆云台车来,可这又要增加费用。晓丽他们说,调,调!赶紧调云台车!
云台车当时在南四环,赶到北四环的塔院来,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临时形成的“领导班子”决定,让大家赶紧回家去吧,我们和救援队的师傅们留在现场,随时观察猫咪的状况,等待云台车的到来,有消息会随时发在群里。有人喊:“甭管多晚,现场直播啊!”
风越刮越大,气温也遽降到了零度以下。小猫仍然一动不动,它还活着吗?云台车,你到哪儿了?能再快点吗?
终于,有车的灯光照过来了,那辆黄色的云台车,轰隆隆开进了小区。晓丽看了一眼手表: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了。此前,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买来猫粮、找好笼子、联系上宠物医院等等,连云台车的费用也瞬间“接龙”完成了“众筹”。晓丽和她的同事决定拍摄小视频,发到群里“现场直播”。等待观看直播的邻居大有人在,而且,观众中有人认出了晓丽——她不就是电影频道的主持人吗?
晓丽和同事的“直播”,当然是专业水准。下面是有关画面和解说词——
画面:云台车伸出了长长的臂膀,两个小伙子被托举起来,逐渐接近树梢,然后又收回了;车身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臂膀再次伸出,又收回了。
解说:真是一波三折!云台车臂长可达20.7米,可换了几个位置,离小猫的高度还有一米多。怎么办?
画面:邻居们纷纷来了,他们手里拿着各自的拖把、自拍杆、竹竿等。
解说:云台车的师傅连声感谢大家,说,你们小区的人真好,真齐心,真牛!
画面:寒风中两个小伙子被再次托举到20米高的空中,他们小心翼翼地让套绳和网袋接近小猫咪,在瞄准目标后果断出手,小猫掉落袋中。长臂快速回收。
解说(激动地哽咽):成功了,成功了!小猫获救了!现在是23日凌晨0:30,从下午组织实施救助开始,到目前整整过去了八个小时,我们胜利啦!(同期声里传来女孩子的哭声和众人的掌声、欢呼声。)
画面:人们围住小猫,(画面拉近)啊!一只好漂亮的白色长毛猫咪。它被放进一个舒适的笼子中,眼神虽有些惊慌,还是抬起头“喵喵”地叫了两声,好可爱!
这个发生在冬天的童话讲完了。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读者朋友一定很想知道那只令人怜爱的小猫怎样了。于是,我一早拨通了晓丽的手机。她兴奋地告诉我,小猫咪经过宠物医院的全面检查,确认无大碍。医生给它做了清洗、驱虫等必要的治疗,现在已经正常进食了。小区的邻居们都特别喜欢它,群里正在为它征集名字呢。您也为小猫咪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我问大家都是怎么起名的。晓丽笑了,说您肯定想不到,目前排名第一的是:“攀高枝儿。”嗨,北京人的幽默呗。小白小白,真好玩;攀高枝儿,下不来。我说,叫攀高枝儿有点贬义,小白也行,或者就叫小雪吧。你看,它像小雪一样洁白,又是小雪节气那天获救的。
晓丽高兴地说:“赞同,赞同,小雪多美呀!”
京剧扬门女将巡营唱腔曲谱